字数
1856 字
阅读时间
8 分钟
![[Pic/Pasted image 20250911202818.png]] 整体评价先说结论:你的“NBV 头”设计整体思路是对的,层次清晰、可扩展性强,也和 VGGT 的token输出形态基本对齐了,尤其是:
- 统一了输入形状,显式支持 [B, S, 2048] 和 [B, S, P, 2048] 两种形式,并提供 token_pooling_mode(mean/max/camera);这对接 VGGT 聚合的 token 很实用。
- 提供了多种策略头(基础/注意力/迭代细化/多尺度/混合/几何感知),覆盖了从简单聚合到多阶段 refinement 的常见范式,适合做快速对比和 ablation。
- 输出空间设计得比较全面(cartesian/spherical/euler/position_only),便于不同任务形式。
但我也看到几个会直接影响效果或稳定性的关键点,建议优先处理:
关键问题(强烈建议尽快修正)
- 在多个头里跳过了位置编码的加法
- 你在一些策略头里绕过了 AttentionNBVPolicy.forward,直接用 feature_projection 和 transformer 编码器,但没有加 pos_embedding(位置编码)。这会显著削弱序列建模(视角顺序/相对关系)能力,尤其是 S>1 时。
- 受影响位置:
- 迭代细化头:在前向里直接用 self.scene_encoder.feature_projection(...) 和 self.scene_encoder.transformer(...),没有 x = x + pos_embedding[:, :S, :] 这一步。
- 多尺度头:同样问题,先投影再送 transformer,没有加位置信息。
- 几何感知头:同样问题。
- 建议:
- 要么直接调用 AttentionNBVPolicy.forward 得到全局特征(然后在外面接你自己的分支),要么在这些地方自己把 pos_embedding 加上再喂 transformer。
- 参考文件:
- asinh 数值稳定性与四元数归一化
- quaternion_to_euler 里用 asin 时没有 clamp 输入,极易出现由于数值误差导致的 NaN(|x|>1 触发)。建议 clamp 到 [-1, 1] 后再 asin。
- F.normalize 用在四元数上如果向量接近零也可能出数值问题,建议手动加一个 eps(例如 1e-8)再归一化。
- 参考文件:
- pos_embedding 长度硬编码为 100
- 如果你在训练/推理里 S>100,会越界。可以换成:
- 动态扩展(长度不够时用插值/重复/重新初始化),或
- 使用可重复/可缓存的正弦余弦位置编码,或者
- 使用 RoPE 风格的相对位置编码(也与 VGGT 的 AA 思路更一致)。
- 参考文件:
- _initialize_weights 对 nn.Parameter 不会生效
- self.modules() 只遍历子模块,不会返回参数对象,因此 isinstance(m, nn.Parameter) 分支不会被触发。像 pool_query/global_token/empty_nbv_token 的初始化应单独处理(例如在 init 里用合适分布初始化)。
- 参考文件:
设计与对齐建议(和 VGGT 的 [B, S, P, 2048] 更好配合)
- token_pooling_mode 的“camera”选项与你的 VGGTWrapper 定义一致:camera token 在 P 维的索引 0。这个对齐没问题。
- 参考:
- 进一步建议提供“patch-only”的池化选项
- 当前 mean/max 对所有 token(含 camera/register/patch)混合。更合理的做法是用 camera token 表示视角级全局摘要,用 patch token 表示细粒度可见度/覆盖特征。建议新增一种 token_pooling_mode 或者在数据侧就用 wrapper 的 extract_token_features(token_type="patch") 把 patch token 单独喂给策略头。
- 参考:
- 解码方式建议
- 你已经在 AttentionNBVPolicy 里用“一个 learnable global token + MHA”做全局池化,这是对的。对于 [B, S, P, 2048] 的输入,还可以考虑在 NBV 头里引入“NBV 查询 token”(类似 Perceiver/DETR 风格),用交叉注意力直接对所有视角的所有 token 做一次/多次解码,避免先池化丢信息。
- 在 IterativeNBVPolicy 里,你已经有“空 NBV token + modulation + trunk”的迭代细化框架,这和 VGGT CameraHead 的思想一致,是一个很好的方向。建议引入跨视角多 token 的上下文,而不是只用 global_token 一维序列(现在 trunk 的序列长度是 1)。
- MultiScaleNBVPolicy 的金字塔融合
- 你现在的“线性层升维 + 残差相加”更像是通道维度金字塔,不是空间金字塔。既然输入是序列 token,可以考虑多头注意力跨尺度融合(上一层作为 query,下一层作为 key/value),比单纯 MLP 更能捕获跨尺度的结构。
- HybridNBVPolicy 融合
- 目前是拼接 + MLP。可以用门控或自适应权重(例如通过一个小网络预测两支的融合权 α),或者加个 cross-attention 让一个分支显式地“看”另一个分支。
和任务目标更贴合的训练信号
- 你的评价模块里已经有 Chamfer Distance 等指标,建议把“覆盖度/不确定性下降”显式加入损失或奖励(foundation model-based supervision 非常适合这一点):
- 利用 VGGT 的深度/点图不确定性作为“信息增益” proxy,鼓励预测的 NBV 能最大化高不确定区域的可观测性。
- 用 VGGT 的 pose_enc 做蒸馏(弱标签),或者用其重建出的点云质量作为反馈,构建自监督/弱监督损失。
- 参考文件:
数值与稳健性小建议
- spherical 模式的半径范围 [1, 3] 可能过窄,建议做成可配置(比如 [min_r, max_r] 超参)或根据场景尺度自适应。
- 迭代细化里的 gate 没有做约束(sigmoid),如果你希望 gate∈[0,1],可以在 nbv_modulation 的输出上做激活分离(比如 shift/scale 线性,gate sigmoid)。
- AttentionNBVPolicy 的 pos_embedding 建议配套一个 attention mask 以支持变长 S(目前 MHA/Transformer 默认没有 mask)。
- BasicNBVPolicy 里 attention pooling 的 embed_dim=2048,num_heads=8 对短序列 S 的开销较大,必要时可以先做维度投影或降低 heads。
可执行的三步小改动(快速提升)
- 在 Iterative/MultiScale/Geometry 这些直接用 feature_projection+transformer 的地方,补上位置编码(或者直接复用 AttentionNBVPolicy.forward 的输出);并处理 pos_embedding 长度溢出问题。
- quaternion_to_euler 里对 asin 输入 clamp 到 [-1, 1];四元数归一化加 eps。
- 新增一个 token_pooling_mode 选项,单独对 patch tokens 池化(或在数据侧用 VGGTWrapper 的 extract_token_features(token_type="patch") 只喂 patch),避免混合 camera/register/patch。
兼容性确认
- 你的 camera token 索引与 VGGT 对齐(索引 0),token 维度 2048 也和 VGGT aggregator 的 2C 输出一致,_pool_tokens_if_needed 的“camera”分支在这点上是正确的。
- 参考:
- 你的头默认接受 [B, S, P, 2048] 并在内部做池化,这对接 VGGT 的 aggregated_tokens_list 非常方便(wrapper 里已明确按 [B, S, P, 2048] 输出)。
如果你愿意,我可以帮你把上述三步小改动直接改进到代码里,并补上单元测试/一个最小可跑例子,确保和 VGGTWrapper 流畅联调。你更倾向先修正位置编码,还是先加稳健性(asin clamp + quat eps)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