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字数
1380 字
阅读时间
6 分钟

我们可以把版图 (Layout) 理解为建造芯片的“施工蓝图”。它不是一张平面的图,而是一系列层层叠加的彩色图形,每一层都指示工厂(Foundry)在硅片上的特定位置做什么操作(例如,掺杂、沉积金属、刻蚀等)。

看懂版图,只需要掌握三个核心概念:① 认图层② 造晶体管③ 做连接


核心概念 1: 认识图层 (The Layers) - 蓝图的“材料表”

版图中的每一种颜色或图案,都代表一种特定的物理材料或处理区域。就像地图的图例一样,你需要先知道每个颜色代表什么。我们以课程PPT中的图例(如Slide 34, 36)为例:

  • 🟩 扩散区 (Diffusion):

    • ndiff (n-diffusion): N型掺杂区,用于构建NMOS的源极和漏极
    • pdiff (p-diffusion): P型掺杂区,用于构建PMOS的源极和漏极
    • 可以把扩散区想象成晶体管的两个**“水池”**,电流就在这两个水池之间流动。
  • 🟥 多晶硅 (Polysilicon):

    • 这是版图中最重要的图层之一。它用于构成晶体管的栅极 (Gate)
    • 可以把它想象成控制两个水池之间**“水流”的那个“闸门”**。
  • 🟦 金属 (Metal):

    • Metal1, Metal2, ...: 用于在芯片上长距离布线的“导线”
    • Metal1 通常用于单元内部的短距离连接和电源轨。更高层的金属(M2, M3...)用于连接不同的逻辑单元。
  • 阱 (Well):

    • N-well: 一块N型掺杂区域,它是建造PMOS管的“地基”。所有的PMOS管都必须建在N-well里面。

核心概念 2: 建造晶体管 (Building Transistors) - 蓝图的“核心规则”

这是看懂版图最关键的一步。晶体管的形成有一个黄金法则:

  • 多晶硅形成了晶体管的栅极 (Gate)
  • 交叉处下方的扩散区被分成了两部分,分别构成了源极 (Source)漏极 (Drain)

如何区分是NMOS还是PMOS?

  • NMOS: 如果是多晶硅 跨越 n-diffusion (ndiff),那么形成的就是 NMOS
  • PMOS: 如果是多晶硅 跨越 p-diffusion (pdiff),并且这个整体结构位于一个N-well区域内,那么形成的就是 PMOS

核心概念 3: 实现连接 (Making Connections) - 蓝图的“胶水和电梯”

不同的图层之间通常被二氧化硅绝缘层隔开。为了将它们电性连接起来,我们需要“打孔”。

  • 接触孔 (Contact):

    • 用于连接Metal1扩散区(Diffusion)多晶硅(Poly)
    • 可以想象成将一楼的“导线”焊接到“元器件”上的焊点。
  • 过孔 (Via):

    • 用于连接不同层的金属,例如 Metal1Metal2
    • 可以想象成连接一楼和二楼的“电梯”或“楼梯”。

📝 实战演练:解读CMOS反相器版图 (Slide 34)

让我们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来“反向工程”这个反相器的版图。

[图 34.1:CMOS反相器版图]

  1. 识别电源和地 (Power Rails):

    • 最上方和最下方的蓝色条纹区域是 Metal1 层,它们通常是宽大的电源轨。上面的是VDD,下面的是GND
  2. 寻找晶体管 (黄金法则):

    • 找到那条垂直贯穿的多晶硅 (Polysilicon) 层。这是我们晶体管的“栅极”。
    • 寻找PMOS:看上半部分。这条多晶硅跨越了一块p-diffusion区域(图例中的pdiff),并且整个上半部分都在一个N-well里(虚线大框)。Bingo!这就是我们的PMOS管。
    • 寻找NMOS:看下半部分。这条多晶硅跨越了一块n-diffusion区域(图例中的ndiff)。Bingo!这就是我们的NMOS管。
  3. 追踪连接关系:

    • 输入 (Input A):那条垂直的多晶硅本身就是输入信号A的走线。因为它同时接触了PMOS和NMOS的栅极,所以它实现了将输入A同时连接到两个管子的功能。
    • 输出 (Output Z):观察两个晶体管的中间。PMOS的漏极(p-diffusion的下半部分)和NMOS的漏极(n-diffusion的上半部分)通过接触孔(Contact)连接到了同一块Metal1上。这个公共连接点就是输出Z
    • 连接到VDD: PMOS的源极(p-diffusion的上半部分)通过一个接触孔连接到了最上方的VDD金属轨。
    • 连接到GND: NMOS的源极(n-diffusion的下半部分)通过一个接触孔连接到了最下方的GND金属轨。

结论:通过解读,我们发现这个版图完美地实现了一个PMOS和一个NMOS的栅极相连、漏极相连、PMOS源极接VDD、NMOS源极接GND的结构——这正是CMOS反相器的电路定义

贡献者

页面历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