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邮梦航天·星耀家国”社会实践答辩稿
汇报人:王迎嘉
(开场白 - 幻灯片 1-2)
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,晚上好!
我是“邮梦航天·星耀家国”实践团的汇报人王迎嘉。今天,我想和大家分享的,是一个关于我们团队探寻“新时代北邮人如何书写报国答卷”的故事。
我们的汇报分为三个部分:为何出发?如何求索?找到了什么?
(第一部分:实践背景——我们为何出发? - 幻灯片 3-5)
(切换到幻灯片3:“我们为何出发?”)
我们故事的起点,源于半个世纪前的一封信。
(切换到幻灯片4:展示历史渊源)
1974年,三位北邮前辈心怀报国热忱,将一封关于自主建设卫星通信的建议信呈递中央,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抱病批示。这封信,叩开了中国自主卫星通信事业的大门,也从此将“北京邮电大学”这个名字,与国家的星辰征途紧密相连。 五十余载光阴,“传邮万里,国脉所系”的校训,早已融入一代代北邮人的血脉。
(切换到幻灯片5:提出核心叩问)
但是,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,我们不禁扪心自问:新时代的我们,该如何作答?
面对“卡脖子”的技术挑战,我们如何才能不让前辈的“报国”基因在我们这一代褪色?我们又该如何将个人所学,与国家战略真正地同频共振,而不是让“科技报国”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?
带着这份新时代的青春叩问,我们出发了。我们决定,循着前辈的足迹,去开启一场寻根之旅,为我们自己,也为更多的北邮学子,探寻一条清晰的报国之路。
(第二部分:实践经历——我们如何求索- 幻灯片 6-9)
(切换到幻灯片6:“实践经历”)
为了找到答案,我们设计了一条从“认知”到“信仰”的探索路径,跨越南京、北京两座航天重镇,构建了“四位一体”的实践逻辑。
(切换到幻灯片7:南京的第一天)
第一站,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,我们寻找“定位”。 站在一架架国之重器面前,我们深刻地意识到,南航的使命是铸造航天事业的“硬核筋骨”。我们逐渐明确了北邮的使命不是重复造火箭、造飞机,而是在于发挥我们的信息学科优势,为国之重器装上聪慧的“大脑”和灵敏的“神经”。这就是我们“以信息赋能航天”的独特使命。
第二站,在中兴通讯,我们看见“转化”。 在这里,我们亲眼目睹了课本上的5G/6G、卫星互联网技术,如何转化为驱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见到了在那里奋斗的北邮校友。他们就是一面面镜子,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条从校园到国家战略前沿的成长轨迹。我们的专业所学,原来离“国之大者”那么近。
第三站,在南京航天党校,我们完成了一次精神的“溯源”。 从钱学森先生“五年归国路,十年两弹成”的赤诚,到党史馆里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,我们才真正理解,驱动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向前的,不仅是顶尖的技术,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红色信仰。
最后一站,我们回到北京,走进五〇二所,进行最终的“对标”。 在“月球楼”里,我们触摸到了航天科技的最前沿。在与一线专家的座谈中,一位刚入职的学长的话深深触动了我们所有人。他说:“选择这里,是因为能亲手将图纸上的构想,变成飞向太空的航天器,这种价值感无可替代。”
这一刻,我们最初那个模糊的、宏大的问题,终于有了一个无比清晰、无比滚烫的答案。
(第三部分:实践成果——我们的青春答案 - 幻灯片 10-13)
(切换到幻灯片10:“实践成果”)
经过这场跨越千里的寻访,我们不仅找到了答案,更将这份答案固化、提炼,形成了一套可供分享的成果。
(切换到幻灯片11:展示“北邮星路”模型)
首先,是我们凝练出的理论成果——一份万余字的深度调研报告,以及报告的精髓——“北邮星路BUPT-STAR”成长模型。
这份报告,是我们对“新时代北邮人如何报国”这一命题的系统性回答。而“北邮星路”模型,则是我们为广大同学绘制的一份“青春导航图”。它将宏大的报国理想,解构为四个可执行、可感知的阶段:
- S-Strategy (明确方向):首先要理解学校特色,找到个人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。
- T-Technology (锻炼能力):要主动实践,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过硬的工程能力。
- A-Attitude (坚定信念):要厚植家国情怀,让红色基因成为我们奋斗的底色。
- R-Realization (实现价值):最终,要精准对标国家需求,在服务人民、奉献祖国中实现个人价值。
这个模型,是我们团队智慧的结晶,更是我们希望能够留给学校、留给更多同学的一份有价值的参考。
(切换到幻灯片12、13:展示立体化资源)
其次,为了让这份青春答案走出团队、走向社会,我们着力于将实践的“瞬间感悟”,转化为可长久传播的“育人资源”。
为此,我们做了两层工作:
第一层,是记录。我们撰写了5篇专题推文,获得了南京航天管理干部学院等官方媒体的报道。这不仅是让社会听见了我们的声音,更是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,主动向社会传递思考与担当的尝试。
第二层,是引领。我们深知,深刻的思考需要更系统、更有温度的载体。因此,我们将此行最精华的感悟,精心打磨成了2部“星耀家国”微思政课和1部纪实视频。我们希望他们能作为“行走课堂”,启发、引领更多同路人。
我们希望,通过这一系列“记录”与“引领”的成果,真正将团队的“点上”收获,转化为能够辐射社会的“面上”影响,为我校“大思政课”实践育人体系,贡献一份扎实而有力的青春方案。 (结尾 - 幻灯片 14)
未来,我们将沿着这条“北邮星路”,为服务国家航天伟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!
我的汇报到此结束。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