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字数
1321 字
阅读时间
6 分钟

一、核心理念与心态

  • 个性化而非盲从:Obsidian 非常自由,没有绝对统一的使用方法。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流。不要严格遵循某一种方法论,无论是 Zettelkasten、PARA 还是其他,都可以吸收其精髓,但最终要形成自己的体系。
  • 从简单开始,逐步迭代:不要一开始就追求构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。从简单的结构开始,比如只使用日常笔记和标签,然后在使用中根据实际需求逐步增加复杂性,例如引入文件夹、MOC(内容地图)或更高级的插件。
  • 将笔记视为思考的辅助:使用 Obsidian 的目的不仅仅是记录,更是为了辅助思考。通过链接和回顾,发现笔记之间的深层联系,从而激发新的想法和见解。

二、文件组织与结构

  • 尽量减少库(Vault)的数量:除非有非常明确的隔离需求(例如工作与个人生活完全分开),否则建议将所有笔记都放在一个库中。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链接的威力,让不同领域的知识产生碰撞。
  • 文件夹与 MOC (内容地图) 结合
    • 文件夹:适合存放附件(如图片、PDF)和对项目进行高层级的分类。 但过度依赖层级复杂的文件夹会限制知识的网状连接。
    • MOC (Maps of Content):创建索引笔记,将某一主题或项目的相关笔记链接汇集在一起。这比文件夹更灵活,一篇笔记可以同时属于多个 MOC。
  • 善用“收件箱”(Inbox):创建一个名为“Inbox”的笔记或文件夹,用于快速捕捉未经整理的灵感和想法。定期回顾和处理收件箱中的内容,将其转化为正式的笔记并链接到知识库中。

三、链接是核心

  • 多用内部链接:这是 Obsidian 的精髓。在写笔记时,用 [[ ]] 将任何你认为未来可能需要关联的概念或笔记链接起来,即使那篇笔记还不存在。 这样做可以避免产生“孤岛笔记”。
  • 理解不同链接形式
    • 反向链接(Backlinks):核心功能之一,可以让你看到哪些笔记链接到了当前笔记。
    • 块引用(Block References):通过 [[笔记名#^块ID]] 可以链接到另一篇笔记中的特定段落,实现更精细的引用。
  • 为链接添加别名:使用 [[笔记名|显示的文字]] 的格式,可以让链接在句子中显得更自然。

四、标签与元数据 (Properties)

  • 策略性地使用标签:标签适合用于表示笔记的状态(如 #待办 #进行中)、类别(如 #文章 #人物)或优先级。 可以使用层级标签(如 #project/obsidian)来增加结构性。
  • 精简元数据:在笔记的开头可以使用 YAML Frontmatter 添加元数据(Properties),例如创建日期、别名、类型等。 只添加对你有实际用途的元数据,避免不必要的复杂化。

五、日常实践技巧

  • 利用日常笔记(Daily Notes):这是许多工作流的起点。日常笔记可以用来记录当天的任务、会议记录、灵感闪念和日记。 它是捕捉零散信息并将其与知识库连接起来的绝佳枢纽。
  • 创建模板:为常用类型的笔记(如会议纪要、读书笔记、日常笔记)创建模板,可以规范格式,提升效率。
  • 定期回顾:知识库需要定期维护和回顾,否则会变成信息的坟墓。 可以利用插件或随机漫游功能来重新发现旧的笔记,激发新的思考。

六、插件的使用

  • 按需安装:Obsidian 拥有丰富的社区插件生态,这是其强大功能的重要来源。 但不要陷入“插件囤积症”。先从核心功能开始,当发现有特定需求无法满足时,再去寻找相应的插件。
  • 任务管理插件:例如 Tasks 插件,可以帮助你聚合所有笔记中的待办事项,并进行管理。
  • 快速记录插件:例如 QuickAdd 插件,可以让你快速捕捉想法和任务,并将其添加到指定位置。

通过结合以上这些最佳实践,并根据自己的需求不断调整,你可以将 Obsidian 打造成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“第二大脑”。

贡献者

页面历史